眩晕
南京看眩晕专业医院_生活中引起眩晕的常见病因有哪些?
发布日期:2025-08-28
南京耳鼻喉科医院:眩晕不是简单的“头晕眼花”,而是一种伴随“天旋地转、走路不稳”的不适感,严重时还会引发恶心呕吐,甚至影响正常站立和行走。很多人以为眩晕是“没休息好”或“低血糖”,却不知它常是身体深层疾病的信号——尤其与耳部、颈椎、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。若只靠“卧床休息”缓解症状,不排查病因,很可能延误潜在疾病的治疗。

一、耳部疾病
耳朵不仅是听觉器官,还藏着“平衡感知中枢”(内耳的前庭系统)——当前庭系统因疾病受损时,会向大脑传递错误的“平衡信号”,直接引发眩晕。这类眩晕多为“旋转性眩晕”(感觉周围物体在转,或自己在转圈),且常伴随耳部症状,容易识别:
1.常见致病耳部疾病及表现
耳石症(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):最常见的眩晕原因,占所有眩晕的20%30%。
诱因:内耳中的“耳石”(碳酸钙结晶)脱落,随体位变化(如躺下、翻身、低头捡东西)在半规管内移动,刺激前庭神经;
特点:眩晕突发突止,每次持续数秒至1分钟,仅在特定体位时发作(如向左侧躺会晕,右侧躺则没事),无耳鸣、听力下降,多在早晨起床或夜间翻身时出现;
应对:无需吃药,通过医生“耳石复位”(专业手法转动头部,让耳石回到原位)即可治愈,复发率约15%。
梅尼埃病:内耳“膜迷路积水”引发的慢性疾病,多见于中青年。
特点:眩晕为“持续性旋转性”,每次持续20分钟至数小时,伴随三大典型症状——耳鸣(早期为低音调嗡嗡声,后期可能变高调)、听力下降(早期可逆,反复发作者会逐渐加重)、耳闷胀感(感觉耳朵里像塞了棉花);
注意:常反复发作,若不控制,可能导致永久性听力损伤,需在医生指导下用“脱水剂(减轻积水)、前庭抑制剂(缓解眩晕)”治疗,严重时需手术。
耳部感染/炎症(如中耳炎、前庭神经炎):
中耳炎:中耳炎症若蔓延至内耳(迷路炎),会引发“剧烈旋转性眩晕”,伴随耳痛、流脓、听力下降,需先控制中耳感染(用抗生素),再针对性处理内耳炎症;
前庭神经炎:多由病毒感染引发(如感冒后),表现为“突发严重眩晕”,持续数天至1周,无耳鸣、听力下降,但可能伴随恶心呕吐,需用“抗病毒药+前庭康复训练”治疗。
关键识别点:耳部疾病引发的眩晕,多与“体位变化”相关,且常伴耳鸣、耳闷、听力异常,无肢体麻木、言语不清等全身症状。
二、颈椎疾病
长期低头看手机、伏案工作,容易导致颈椎退变(如颈椎间盘突出、颈椎骨质增生),当病变的颈椎压迫“椎动脉”(为大脑供血的重要血管)或“交感神经”时,会引发“颈源性眩晕”——这类眩晕在办公族、低头族中尤为常见,特点与“颈部活动”密切相关:
1.致病机制与表现
椎动脉受压:颈椎间盘突出或骨质增生会直接挤压椎动脉,导致大脑供血不足(尤其在后脑勺区域,负责平衡和视觉的脑区供血受影响),引发眩晕;
交感神经刺激:颈椎病变刺激周围交感神经,会引起血管痉挛(椎动脉收缩),间接减少大脑供血,同时可能伴随心慌、出汗、视物模糊等症状;
典型特点:
眩晕与颈部活动相关:如低头看手机、转头、仰头时突然发作,保持颈部不动(如平躺)时症状减轻;
伴随颈肩不适:多有长期颈肩酸痛、僵硬,按压颈椎两侧(风池穴附近)会有压痛,部分人可能出现手臂麻木(神经受压);
眩晕性质:多为“昏沉感”(不是天旋地转),可能伴随眼前发黑、站立不稳,但无耳鸣、听力下降。
2.应对与预防
紧急处理:发作时立即停止颈部活动,缓慢坐下或躺下,避免突然转头;
治疗:轻度者通过“颈椎牵引、理疗(如针灸、按摩)”缓解压迫,配合“改善循环药物”(如银杏叶提取物);严重者(如椎动脉严重狭窄)需手术解除压迫;
预防:避免长期低头(每30分钟起身活动颈肩),选择高度合适的枕头(避免过高或过低),日常做“颈椎米字操”锻炼颈部肌肉。
三、心脑血管疾病
心脑血管疾病引发的眩晕,本质是“大脑供血不足”或“脑部血管病变”,这类眩晕虽不如耳部、颈椎疾病常见,但风险更高——可能是中风(脑梗死)、冠心病的早期信号,若忽视可能危及生命,需重点警惕:
1.常见致病心脑血管疾病及表现
脑供血不足(后循环缺血):
诱因:动脉硬化(血管壁变厚、狭窄)、高血压、高血脂导致椎动脉或基底动脉供血减少,影响大脑后循环(负责平衡、视觉、呼吸的脑区);
特点:眩晕为“持续性昏沉感”,可能伴随视物模糊、复视(看东西有重影)、言语不清、肢体麻木无力(如拿东西掉地上),多在早晨起床或劳累后发作,中老年人高发;
风险:若不及时干预,可能发展为脑梗死(中风)。
脑梗死(中风):
部分脑梗死(如小脑梗死、脑干梗死)以“眩晕”为首发症状,尤其在“后循环梗死”中常见;
特点:眩晕突然发作,持续不缓解,伴随“中风预警信号”——如一侧肢体无力(抬不起胳膊、走路画圈)、言语不利(说不出话或听不懂别人说话)、口角歪斜、吞咽困难,需立即就医(黄金救治时间为发病4.5小时内)。
心律失常、冠心病:
心脏功能异常(如心跳过慢、房颤)会导致心脏泵血减少,大脑供血不足,引发眩晕,同时伴随心慌、胸闷、胸痛(冠心病)、眼前发黑,严重时可能晕厥;
特点:眩晕多在活动后(如爬楼梯、快走)加重,休息后缓解,需通过心电图、心脏彩超排查。
关键识别点:心脑血管疾病引发的眩晕,多为“持续性昏沉”,伴随肢体麻木、言语不清、心慌胸闷等全身症状,中老年人、有高血压/糖尿病/高血脂病史者需格外警惕。
相关资讯
<
25-08-28
25-08-28
25-07-11
23-12-27
23-03-07
23-02-18
22-10-20
22-09-27
21-05-25
20-12-05